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

(轉載)獨生子女的教養4

獨生子女的七個迷思



張老師月刊/2006年/10月/346期

文:呂松庭



第一個想法:獨生子女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經驗,普遍都較害羞,或是蠻橫不講理。

這是兩種動力完全相反的性格,害羞的人通常較內向,而蠻橫的人則較外向,所以不管再怎樣的誤會,也不可能同時出現在獨生子女的身上。

然而,這個社會對獨生子女的看法總是如此特殊,有時候,連獨生子女的家長都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從大眾「隱藏」起來。一位孩子已經十四歲的媽媽就說:「我一直很奇怪,竟然有那麼多人覺得,只生一個小孩是種錯誤。所以,每當有人說我的兒子不像獨生子時,我都覺得是種稱讚。」

當獨生子女必須不像獨生子女,才能得到社會的稱許時,是耶?非耶?



第二個想法:獨生子女由於大多數時間都於獨處度過,所以性格也較孤獨,喜歡一個人玩的遊戲。討厭和別人競爭。

沒錯,有些獨生子女確實喜歡一個人玩拼圖、積木,聽音樂、沉思和讀書,而更容易讓外界產生這種印象。但嚴格說起來,這種興趣可能是肇因於許多獨生子女出自中產階層的家庭,他們的嗜好和興趣傾向,反映出父母的價值觀。教育學者則指出,當獨生子女入學後,班級的人數和師生間的互動,比家庭規模更影響到他們的人格發展。



第三個想法:獨生子女通常不擅長交際,所以也較孤僻。

有研究發現,獨生子女雖然幾乎都較不懂得交際,但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孤獨。在一項較大規模的研究裡,有少數獨生子女確實表示,他們在童年期會覺得孤單;然而,美國心理學家朱迪斯.布萊克提到,沒有從獨生子女的身上發現孤僻、憂傷或沮喪的證據。



第四個想法:獨生子女沉迷讀書,不是書蟲就是性情怪誕的天才。

可以肯定的是,獨生子女擁有較高的學習技能和成就動機,和傳統家庭子女相比,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、個性、智力雖然各有千秋,至少我們可以說,「沒有明顯的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」。



第五個想法:許多西方人的想像裡,獨生子女由於孤獨的處境,都會發明「假想同伴」。

事實上,假想同伴並不是獨生者的專利,寫過〈假想同伴與兒童〉這篇文章的馬喬瑞.泰勒就不這樣認為,他寫道:「不僅只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或獨生子女會創造出假想同伴;孩子創造出假想同伴,並不意謂他們是孤獨的或有心理疾病。」

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研究教授傑洛姆.辛格做的研究發現,會創造出假想同伴,是社會不適應的結果。

「假想的同伴」和「孤獨的天才」常會被描繪為獨生子女的面貌,雖不一定如此,卻不可否認有相當的影響。



第六個想法:獨生子女會被寵壞,也較自私。

獨生子女對「寵壞」這個常被加諸身上的形容詞相當地感冒。有位來自中產家庭的獨生女反應:「因為家裡只有我一個孩子,所以不會有人來跟我搶玩具。但回憶起來,我受到父母處事態度和人格的影響,遠多過他們送給我的玩具。」

寫過《為孩子挑選正確的玩具》的桑狄.麥克唐納說:「每個孩子都有過自我中心的觀念,不過,當他們遇到抱持同樣想法的其他孩子以後,就會糾正這種觀念。」當孩子離開家庭,和其他孩子交往,「世界圍繞著他轉」的想法很快就會成為歷史。



第七個想法:獨生子女依賴心強。

獨生子女會有較多時間和成人在一起,大人會幫他們解決部分問題,因此產生獨生者依賴心較重的印象。然而,這種傾向雖然是一時的,卻不一定永遠正確,根據美國兒童分析專家阿爾.布拉爾.佩曼的看法,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傾向,但必須等他較成熟後,才可看出某種傾向是不是占有優勢。



事實上,我們試圖檢驗一些關於獨生子女的,非常根深柢固的想法,卻永遠不可能為獨生子女完全翻案,把所有的好處和光環都歸給獨生子女,甚至對生育獨生子女的種種優點大加宣揚,這樣做的話,對來自傳統家庭規模的孩子,反而不公平。然而,我們似乎可以下這樣的結論:「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可能擁有一樣的成長特質。」美國南達科大學社會學副教授佛蘭克.梅恩寫過一本《對孩子理想的養育和其他神話》裡就告訴讀者,獨生子女能發展出許多無法改變的人格特徵,但家裡的長子、老么或中間的小孩,也都會出現相同的成長軌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